要問好題之前,先要知道為什麼要問問題?
原來是要刺激我們大腦的運作,就是要引起學習者的注意,進而使大腦開始運作記憶,透過問思教學的過程,使大腦連結成長期記憶,再將長期記憶(舊經驗),提出來面對新的的問題,形成新的記憶,如此循環不已;鞏固學習者的思考推理,可由本書介紹的四個提問層次,做為教學的參考。
本書中提到閱讀是:「讀者、文本、作者之間的互動」,而閱讀可分為兩個歷程:直接理解歷和詮釋理解歷程,而詮釋理解歷程是學生較需要被引導的部分,包括教學者自我本身也要稍做練習才能駕輕就熟而進入教學的重心。
詮釋理解需要推論,推論可分為
聯想:提到猴子想到香蕉
連結:看到車禍,又看到小張受傷了;可能是小張出車禍了。
邏輯:因為.……..所以......;但是................。
如:文中表達的是誰的觀點?是事實或作者的詮釋?
作者希望我們知道或相信什麼!
有沒有觀點被忽略的?
有沒有另外的觀點需要說出來?
這些都是讀者在閱讀時,可以做的推論策略,增加讀者閱讀理解的速度。
一、文本分析
故事文本分析的向度
1背景 (1)時間 (2)地點
2主要角色(1)特質 (2)功能
3段落大意,全文摘要
4重要表達 主題
5寫作特色(比較、比喻、擬人或寓言)
6結構
說明文文本分析之向度
1. 標題,副標題
2. 各段主旨
3. 重要表達
4. 結構
(1)主題描述 (2)對照、比較
(3)因果(問題解決) (4)序列
二、寫下問題
(一)從本文分析的向度出題
1標題 主旨
2重要表達
3角色特質
4寫作特色
(一)從組織結構圖的向度出題
例一小河跟旅行有什麼關係?
例二小河日日夜夜講故事給大海聽,你覺得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1大朋友與小朋友的關係
2媽媽和小孩的關係
3情侶的關係
4遊子回鄉與親人的關係
5兄弟關係
在出題的過程中,我發現第三層次詮釋整合和第四層次比較評估的題目,不容易出題,加上學習者的能力,題型更要因學習者程度選配填充題、選擇題、問答題、做圖題等,而且答案很容易變成發散式的答案(經驗題)。
所以,本書以PIRLS四層次的問題介紹,應該是我們在出題時最佳的參考指引。
A、 提出訊息
1.與特定目標有關的訊息
2.特定的想法、論點
3.字詞或句子的定義
4.故事的場景,例如時間、地點
5.找出文章中明確陳述的主題或主要觀點
B、推論訊息
1.推論出某事件所導致的另一事件
2.在一串的論點或一段文字之後,歸納出重點
3.找出代名詞與主詞的關係
4.描述人物間的關係
C、詮釋整合
讀者需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去理解與建構文章中的細節或更完整的意思
1.歸納全文訊息、或主題
2.歸納全文中人物可能的特質、行為與做法
3.比較及對照文章訊息
4.推測故事中的語氣或氣氛
5.詮釋文中訊息在真實世界中的應用
D、比較評估
讀者需要批判性考量文章中的訊息
1. 評估文章所描述事件確實發生的可能性
2. 描述作者如何安排讓人出乎意料的結局
3. 評斷文章的完整性或闡明澄清文中的訊息
4. 找出作者論述的立場
經過以上這幾個提示,相信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必然可以問出好問題,達到學習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