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問好問題』讀後有感

    莊金坤老師
    在教學的現場,身為老師的我得常常問學生問題。
    有時,『問題』代表的是學習的方向,藉由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與反思,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我國教聖孔夫子便是此類代表。此類的問題引導學習的方式,是指在有限資源的教學環境下,提供學生個別化學習的機會。不過這種問題需要較高超的教學經驗才能設計出來,因為如果太簡單容易,學生就失去思考的動機與機會;如果超出學生的學習能力或支援鷹架,那麼也無法達成預期的學習效果。正所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老師所提供的問題,是引導學生思考方向的指南針。
    有時,『問題』代表的是對學生成果的驗證,用以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否已經達到預期成效,藉以擬訂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或補救教學的措施。當老師進行完教學過程之後,不論是小目標或者是整節的教學,就會用『書面或口頭的問題』來看看學生的學習成效,這類的問題比較常見,譬如說:在認知領域教育目標中,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而本測驗所要測量的「能力」鎖定在記憶、理解和應用三個層次。決定了測驗所要測量的「範圍」和「能力層次」之後,雙向細目表的架構也就跟著確定了。所以首先須確定測驗所要測量的範圍、內容及能力層次。
    俗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如果不能有效掌握要提問的對象,對其進行個別化的問題設計。那就稱不上是有效的提問,更談不上問好問題了。閱讀『問好問題』之後,深感作者以大量現場教學的範例,來提示我們讀者如何去設計教學提問,讓人有茅塞頓開的感受。不過,鄙人覺得個人能力有限,恐難以獨力完成眾多科目的教學設計,所以要善用網路資源,或是尋求教師同儕的分科教學研究會,如此才能群策群力,提升教學技巧。